不久前,新能源电池装备线厂商昂华(上海)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了来自银行的消息,一笔信用贴息将自动“躺入”该企业的银行账户,这是昂华作为新入选的上海专精特新企业得到的信用贴息奖励,而且无须提交各种材料,并经历层层审核。
实际上,今年数千家上海专精特新企业都可以“躺着”等待奖励“丝滑”入账。背后,是上海正在大力推进的“免申即享”,通过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等工具,精准匹配符合政策申报条件的企业,企业无须主动提出申请,即可享受相关补贴、服务等,从以前的“企业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企业”。
2025年4月3日,上海发布《上海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提出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各类奖励,均主打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政策“看得懂、查得到、用得上”;2024年2月发布的《上海市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深化“一网通办”改革行动方案(2024年~2026年)》也提到,将推行少填少交智能审,构建全市统一的知识图谱,完善“免申即享”制度保障。
让更多企业不仅能吃到政策红利,还要“无感”吃到政策红利,以“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这并不是终点,“无感”享受政策的创新模式,是否可以更智能、更精准;是否可以扩展至更多领域,都是需要不断探索的。
“我是一个纯技术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我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技术研发迭代产品,解决市场和行业痛点,一头扎进去,完全不了解所在行业相关的扶持政策币游界面设计特点。”在IT管理咨询领域摸爬滚打15年的梁育刚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紫羚云的创始人,在他看来,之所以此前会和各种扶持政策擦肩而过,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难以知晓并利用好这些政策红利。
梁育刚向《IT时报》记者打了个比方:创业者就像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的司机,一心专注于前方,却常常忽略路旁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的“服务区”,可以帮助企业补充“能量”,“许多创业者像蒙眼开车,根本不知道‘服务区’的存在。若能及时获取并利用好这些政策,创业之路可以走得更稳、更远”。
有同样痛点的不止紫羚云,昂华公司财务经理孟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前些年也是碰巧听说有政府贴息政策,在银行帮助下才完成了申请,虽然享受信用贴息已6年,但“免申即享”还是头一回。
过去,中小企业申请惠企政策时需自行填表、提交材料,再等待专家评审,时间周期长。上海擎朗智能科技公共事务总监朱晓骏告诉《IT时报》记者,这几年来,企业办理政务最大的变化是集中度更高、政策更“主动”。“过去,各委办局设有独立的业务平台,企业办事需要在多个系统间切换,不仅要记住不同的账号密码,还得耗费大量时间。”朱晓骏说,如今,政务服务集成度显著提升,企业通过“一网通办”平台,插入U盾,就能办理绝大多数政务。
在朱晓骏身边,有不少入行不久的创业者,复杂的政策对他们来说,不仅难以厘清头绪,也无从知晓申报流程。政策服务从被动等待企业查询,转变为主动触达,甚至“免申即享”,这种转变对创业者的意义重大。
“在张江,政府会根据企业经营数据主动推送申报信息,若企业连续三年增长率达到规定比例,即可申请奖励;企业完成融资后,也能获得配套奖励。这些真金白银一般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研发资金,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朱晓骏说,此类政策若缺乏主动推送,企业很可能因不知情而错过申报。
去年,一家注册在徐汇区的IT企业接到电话,才知道获得了政府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专项支持,有一笔账已经打到公司账户。
无须提交任何申请材料,一笔政策补贴资金悄然到账,这样的惠企场景,正在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一万家的城市,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必须破除“政策鸿沟”和“信息鸿沟”。
《IT时报》记者在上海市“一网通办”网站上看到,在“惠企政策精准服务”专区中有“免申即享”专区,可办理468个事项,服务总量超过4700万次,其中法人服务总量超过2600万次。在筛选栏里选择区域、服务对象等条件,可以找到“免申即享”的项目详情,包括免申条件、兑付时间、办理流程等。比如浦东新区的“院校创业指导成效补贴”,在浦东新区范围内经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和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年度评估达到A级、B级或C级的院校创业指导站,在接收到项目“免申即享”消息后按流程确认资金申领意愿即可,无须主动申请,也无须提供申请材料。
上海不少区也在加快推进“免申即享”,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黄浦区已上线个“免申即享”事项,惠及企业17909家次,兑付资金3000余万元。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IT时报》记者表示,免申即享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简化申请流程,从原本的四个环节(企业申请、部门受理、审核、拨付)缩减至两个环节(企业意愿确认、部门拨付到账),极大提升了效率,“主要解决企业在政策获取与利用上的五大痛点:政策难寻、难理解、难应用、难享受及享受不畅,通过统一归集政策、简化申报流程、主动推送政策信息,有效提升企业对惠企政策的获得感”。
过去几年,紫羚云与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合作,打造上海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区,搭平台,引生态,打造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了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全链条资源,包括最新的政策文件、上海标杆企业转型案例、优质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助力中小企业能全面、直观、便捷地获取所需信息。
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这一转变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渴求的不仅是快速反应的市场机制,更多则是来自政策的支持。
然而,如何确保政策红利精准、高效地抵达每一家企业,真正实现“最后一公里”畅通,仍是亟待破解的关键命题。
2023年6月,财政部、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从2023~2025年,拟分三批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
在梁育刚看来,国家正在出台政策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但不少企业对政府主导的数字化转型扶持项目知之甚少。“主要依赖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自行推广,企业往往抱有戒备心理,导致政策落地效果大打折扣。”梁育刚希望能通过像“免申即享”这样的机制,真正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他建议,可依托政府公信力打造数字化转型可信生态平台,对入驻的服务商、解决方案企业进行资质验证。这个平台可运用大数据与智能算法,基于企业地理位置、业务类型等信息,自动推送周边优质服务商及优势服务项目;结合企业申报材料与财务数据,通过大模型分析企业管理短板与转型需求,定向推荐适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此外,将政策扶持与平台服务深度绑定,企业完成指定转型任务后,即可自动获得相应补贴,形成“政策引导——智能匹配——高效实施——精准激励”的闭环服务体系。
当系统将“用户”置于核心地位,便能最大限度减少服务梗阻,在精准适配中释放出更强劲的运转效能。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免申即享”政策的覆盖领域和事项还可以继续扩大,将更多符合条件的惠企政策纳入其中,让更多企业受益。在数据共享和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
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对“免申即享”的反馈评估机制,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提高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