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剧、内需修复仍需巩固的背景下,中国2025年财政政策以“更加积极币游积分获取规则、持续加力”为核心基调,通过赤字率突破4%、债务规模扩容至11.86万亿元等超常规举措,释放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强烈信号。这一政策组合不仅刷新了2008年以来的财政扩张力度,更通过结构性优化为科技创新、消费提振和债务化解提供系统性支撑。
2025年财政赤字率拟按4%安排,规模达5.66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1.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叠加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4.4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及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的5000亿元特别国债,全年新增政府债务规模达11.86万亿元,占名义GDP比重升至8.4%,远超2020年疫情时期的水平。这一安排凸显中央财政主动加杠杆,通过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同口径增长8.4%)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同时将资金重点投向“两新”(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两重”(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领域,形成实物工作量以撬动社会投资。
:教育、社保、医疗支出均接近4.5万亿元,增速超5%;3000亿元以旧换新补贴预计拉动消费增速1.2个百分点,育儿补贴等政策有望年内落地。
:中央本级科技投入大幅增加,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及专精特新企业奖补政策深化实施。
:8000亿元专项债用于置换隐性债务,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房地产“收储”模式,通过收购存量商品房调节市场供需。
这一转向既缓解短期需求不足,又为长期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数据显示,“投资于人”的支出增速已超越传统基建,占比升至39.7%。
尽管力度空前,财政紧平衡态势未根本改变。地方政府专项债中仅60%可用于新增项目,非税收入因一次性因素缩减14%,加之全球贸易摩擦与地缘风险犹存,政策预留了“相机抉择”空间——若下半年经济承压,不排除追加专项债或特别国债。
2025年财政政策以“破界”与“精准”为双轮,既突破3%赤字率心理约束,又通过结构优化将资金导入关键领域。正如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所言:“财政可持续的基础是经济可持续。”当11.86万亿元债务与科技创新、消费提振形成共振,中国经济或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迎来更具韧性的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