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NEWS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央视曝光:货车北斗监控数据篡改多人追责获刑

发布:小编 浏览:

                                            近日,CCTV今日说法披露了全国首例篡改货车车辆卫星定位装置数据系列案的侦破全过程,案件共对65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查处运输企业93家、卫星定位装置平台服务公司18家,扣押涉案卫星定位装置终端1703台。这起案件的侦破始于2024年两起渣土车交通事故。

                                            2024年5月26日17时55分,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汽车城大道发生了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一辆超载185.4%、时速高达74公里的渣土车在汽车城大道失控,连续冲撞两辆等红灯的小汽车和一辆电动车,导致1人当场死亡币游用户反馈渠道、7车严重损毁。

                                            此次事故中渣土车在事发时车速为74千米/小时,处于超速状态,却并未收到超速报警。同时,运输公司反馈该肇事渣土车GPS显示的最高时速仅为59千米/小时,与实际超速情况不符。

                                          央视曝光:货车北斗监控数据篡改多人追责获刑

                                            同年7月2日17时30分左右,成都市金牛区也发生了一起渣土车事故。一辆超速20%至50%的渣土车在狭窄路段撞上一名电动车驾驶员,致其当场身亡。警方在检查时发现,此前数月该车车速始终维持在59千米/小时,从未超过大型货车最高限速60千米/小时。

                                            据警方调查,多家运输企业为了逃避监管,与技术员和GPS设备供应商勾结,通过技术手段篡改监控数据。例如,杨某和刘某曾为188辆渣土车改装GPS设备,使其上传至监管平台的行驶速度被人为调整,从而规避超速和超载等违法行为。

                                            鉴于此类情况频发,且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成都依托大数据模型,对全市1.2万辆渣土车进行排查,发现大量渣土车涉嫌篡改卫星定位装置。

                                            此外,警方还发现,一些GPS设备生产厂家直接参与其中:深圳某厂商在设备通过验收后,暗中植入篡改程序;江苏网店店主岳某大量销售此类设备,并提供远程修改指令。截至案发,该厂家已售出1万多台篡改数据的卫星定位装置设备以及几十万台可发送篡改指令的定制机。

                                            目前,运输公司负责人、负责篡改业务上下联系的杨某、改装卫星定位装置的技术员、网络销售商岳某以及广东生产厂家相关负责人等,均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Q1:张教授,老司机都知道开车的时候要远离大货车,尤其是这种渣土车。这两起事故都令人触目惊心,最后会涉嫌两个罪名,一是交通肇事罪,二是重大责任事故罪。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A1:这两个罪名的共性都是危及公共安全的犯罪。就交通肇事罪而言,在此次案件中,主要聚焦于驾驶员违反交通法规,进而引发重大事故,最终构成犯罪的情形。如果这个事故与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存在关系,就会涉及重大责任事故罪。例如,若一个企业提供给司机的车辆不符合《安全生产法》要求,并且由此导致了重大及以上级别的事故,那么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包括企业领导以及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工作人员,都有可能构成此罪。

                                            Q2: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有些渣土车上所安装的卫星定位装置,它上传到管理平台的数据有问题。比如这辆车已经超速了,但是数据上传上来却显示没有超速。这个数据如果造假的话,将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

                                            A2:轻则行政处罚,重则构成犯罪。按照我们国家目前对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重载货运车辆以及客运车辆的相关法规要求,车辆必须装有动态监控装置系统。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车辆的终端系统,将相关信息通过卫星定位进行传输。一旦车辆出现超速情形,信息会立刻传输至监控平台,马上就会给驾驶员提示。多年来,这套系统作为生产管控的重要手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套系统如果受到破坏,无疑会对安全产生影响。破坏行为主要就是关闭、拔线,还有一些行为更隐蔽,在这个系统里面删除、修改。目前,这些行为已陆续被纳入违法行为范畴。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违规行为,应该受到惩罚。

                                            A3:实际上,国家在这方面构建了严密的制度体系。但是从2022年起,国家实行“放管服”制度,对于车载终端产品,由以往必须交到第三方专业机构做符合性审查,调整为依靠生产厂家自律。在此过程中,部分厂家在产品制造阶段便预留了所谓的“后门”,这个“后门”就是为后面安装销售的人装置干扰系统,这些行为很显然是违法的。如今,国家相关法律,如《安全生产法》以及动态监控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明令关闭、破坏、篡改、删除、隐瞒数据是违法行为。轻则行政处罚,重则构成犯罪。

                                            A4:若从源头进行治理,关键在于生产终端产品的厂家不得预留“后门”,同时销售、改装以及使用单位也严禁对设备进行违规改造。鉴于此类违法现象刚刚露头,应当实施严厉惩处,其中最为重要的举措便是刑事制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